目的:评估不同剂量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4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成大剂量组(120例)和小剂量组(120例)。两组予补液,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小剂量组加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1岁,每次0.5 g,1~2岁每次1 g,2次/d;大剂量组加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1岁,每次1 g,1~2岁每次2 g,2次/d。疗程3~7 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临床显效率(79.17% vs 60.00%)、总有效率(99.17% vs 89.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 d后日均大便分别(1.31 ± 0.66)次、(1.62 ± 0.88)次(t = 3.087, P = 0.002),腹泻平均持续时间分别(2.89 ± 1.16) d、(3.43 ± 1.14) d (t = 3.637, P= 0.000)。结论:大剂量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大便次数,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益生菌能够通过补充肠道正常菌群、纠正菌群失调、分泌抑菌或杀菌物质和增强肠道局部免疫反应等机制,有效地清除病毒和细菌,明显缩短腹泻病程,降低腹泻严重程度,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腹泻病。一般认为益生菌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1],同一制剂不同剂量的效果评价是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方向[2]。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早已获临床认可[3],但未见不同剂量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比较的相关报道。为了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剂量–效应关系,应用不同剂量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进行效果比较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选择四川省华蓥市妇幼保健院2011 年1 月~2012 年10 月间临床诊断的240 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入选病例均具备下列条件:年龄3 月~2 岁;急性起病,腹泻病程≤3 d;大便次数≥6 次/d,色黄,呈稀水样或蛋花样便,无脓血;粪便常规镜检无或仅见少许白细胞(<5 个/HP),无红细胞,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患儿父母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不纳入研究对象:入选前7 d 曾服用某种微生态制剂;患有基础病或合并其他疾病,如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免疫缺陷性疾病、支气管炎、肺炎;严重疾病患儿(包括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患儿);呕吐严重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判定;未坚持服药、中途换药或加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患儿家属撤回知情同意书者。大剂量组:120 例,男59 例、女61 例,平均年龄(9.63 ± 4.15)个月,平均病程(2.30 ± 0.75)天,日大便(11.05 ± 3.35)次,轻度脱水63 例、中度脱水41 例;小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