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城镇低效用地信息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综合利用ArcGIS Server、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ArcGIS Engine、SQL Server、Layui、Spring Boot、无人机高空全景等技术设计了城镇低效用地信息监管平台。该平台采用B/S与C/S混合架构,实现了调查成果数据管理、低效用地数据管理、空间规划数据管理、改造项目动态监管、国土空间数据入库、低效用地识别等功能模块,具有数据集成化、识别自动化、对比灵活化、空间可视化等特色。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该平台的有效性,提升了低效用地信息管理效率,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
城镇低效用地是指城镇规划区内,经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已确定为建设用地中的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旧城镇存量建设用地[1]。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挖潜有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2] [3] [4]。在此背景下各地开展了城镇低效用地调查、再开发规划、低效用地改造、用地信息平台等建设。针对建设用地的监管问题, 一些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的实际应用需求从技术方法、监管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白洪伟等利用Flex 开发语言以及ArcGIS Server 平台开发了基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调查数据的信息管理系统[5], 其采用的技术相对落后,且缺乏低效用地自动识别功能。王志成从建设用地数据管理的需求出发,设计了基于WebGIS 的建设用地监测信息系统[6],侧重于批供地及土地开发管理功能的实现。李杰等基于桌面GIS 设计了土地督察大数据分析系统[7],主要服务于土地督察工作。陈飞香等设计了无锡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平台[8],在业务流程管理及现场视频智能监测方面具有特色。彭涵雨等利用城镇地籍三维模型数据构建了一种快速调查低效用地的方法,主要结合三维可视化、空间分析等方法识别低效用地,并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判定低效用地的类型[9]。刘振伟等指出山东淄博市通过“微服务”、大数据挖掘、AI分析等先进技术,探索建设全流程、精准化、智能化的市县(区)两级土地利用监管平台,促进了低效用地的盘活处置[10]。卢宗亮等研究了建成区内低效建设用地辨识体系及其形成机制[11],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叶金伟等研究了县域自然资源动态监管综合平台,拓展了自然资源监管的途径和方法,减少了人工和户外监测的需求[12]。武汉市通过“五年规划 + 年度规划”的动态编制机制并建立“三旧”改造信息系统, 对全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提供方法[13]。
综上发现, 各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已建立了一些土地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