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阳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契机,按照“稳粮提质增效”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再生稻生产。本文通过对衡阳县再生稻发展概况、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从栽培技术等方面提出了适合衡阳县再生稻产业的相关措施。
再生稻是头季稻收割后, 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或潜伏芽, 给予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等条件, 加以培育,使之萌发成再生分蘖,进而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俗称“抱孙谷”或“秧孙谷”。再生稻种一季,收二季,不仅省种、省工、省时、省肥、省水、省药,而且米质优,绿色环保,深受消费者欢迎, 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是一条农业增产增收的好路子。大力发展再生稻,探索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是农技部门的应尽职责。
2. 衡阳县再生稻发展概况 衡阳县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933,334 hm2 以上,总产600,000 吨以上。衡阳县地处“衡阳盆地”北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降水量1452 mm,年平均气温17.9℃左右,适宜再生稻生产。衡阳县再生稻生产历史悠久,在解放初期,衡阳县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一季水稻,当时,水稻品种单产较低,农户将一季稻收割后的再生稻作为口粮的补充,再生季每公顷产量不到450 kg。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大力发展双季稻。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稻品种的逐渐改良,粮食单产的逐年提高,一季稻面积逐年扩大,再生稻面积越来越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每公顷产量增加到750 kg (见表1)。
近年来,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种植效益,再生稻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衡阳县农业部门从2016 年开始试验示范再生稻栽培技术,先后在栏垅乡均龙村和演陂镇石油村分别创办了千亩再生稻生产示范片,品种均为Y 两优9918, 再生稻每公顷产量达到2250 kg 以上(见表2)。
经过试验示范,说明衡阳县再生稻产量水平逐步提高,与过去相比,有一个大的飞跃。且再生稻种粮效益明显高于双季稻和单季稻,深受缺劳动力的农户欢迎(见表3)。例如,渣江镇东洲村农户凌均利, 承包水田2 hm2 种水稻, 每年都要种植再生稻0.67 hm2, 头季产量6.5 吨, 再生季产量1 吨, 共产稻谷7.5吨,产值22,250 元。再生稻米卖到5 元钱一斤,比种一季稻和双季稻增产增收。衡阳县再生稻在单产上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值得在栽培技术上进一步挖掘、探讨。
3. 衡阳县再生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从栏垅乡均龙村和演陂镇石油村的两个示范片的栽培管理技术来看,虽然衡阳县再生稻栽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生产中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3.1. 重视不够、面积不大,机收不过关、碾损较大,产业不配套 再生稻没有作为一季粮食种植面积纳入统计,没有享受种粮补贴,政策上没有支持。大部分农民认识不够,抱着有收就收、无收就丢的态度,没有真正作为一季庄稼种植,蓄留再生稻的保收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