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构建了五个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小区开放对周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可达性指标对比了不同类型小区开放前后的通行情况。首先利用Floyd最短路方法以及相应公式对道路通行的五个衡量指标值进行计算。其次,使用PCA算法对不同小区开放前后道路通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各指标在小区开放前后的变化进行分析,检验了PCA排序结果的合理性。最后以小区内部弯路与直路的密度为划分依据,从昆明市呈贡新区核心区社区道路交通网设计图中选出三种类型小区,利用最短路矩阵可对比小区开放前后的外部道路通行情况,并使用已建立的道路网可达性指标对三种类型小区开放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2016 年2 月2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十六条关于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开放等意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1]。《香港:窄马路、密路网与开放式街区》[2]一文对国务院的此条意见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许多学者就“密路网,小街区”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以天津为例的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3]建立从城市的角度研究住区的视角,为“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型在中国城市中应用提供佐证。以武汉光谷中心城市为例的小街坊密路网实施策略研究[4],给出了西方小街坊密路网模式对国内相关规范和标准的不适应而水土不服的现象。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5]从开放街区的特点与意义、我国街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应对开放街区的举措三个方面对“开放街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街区变小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的、系统的,对城市面貌、城市体验都将带来很大改观。
除了开放小区可能引发的安保等问题外,还有很多议论的焦点[6],比如:开放小区能否达到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交通状况的目的,以及改善效果如何。一种观点认为封闭式小区破坏了城市路网结构,容易造成交通阻塞。小区开放后,路网密度提高,道路面积增加,通行能力自然会有提升,对城市空间形象、社区资源共享、人际交往有着重要影响。也有人认为这与小区面积、位置、外部及内部道路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还有人认为小区开放后,虽然可通行道路增多了,相应地,小区周边主路上进出小区的交叉路口的车辆也会增多,也可能会影响主路的通行速度。本文针对小区开放能否达到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交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