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

发布日期:2023年4月24日
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 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 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

本内容试读结束

下载后可阅读完整内容,立即下载

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

针对疫情带来的存在性危机,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重提自我超越的重要性。中国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不同于西方的自我超越思想,可以为个体重塑生命意义提供思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象征性不朽在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横断研究与日记研究的方法,无论是在个体内还是个体间,象征性不朽的中介作用都成立。讨论部分探讨了自我超越概念内涵的文化差异以及未来展望。

1.1. 生命意义与自我超越 生命意义指的是个体可以理解生活,被有价值的目标激励与驱动,以及认为个人在世是重要的(Martela & Steger, 2016),包含目的,理解与重要性三个成分。

以往大量研究探索了生命意义的影响因素,企图提供多样的获取意义的路径(King & Hicks, 2021)。

本研究也本着进一步探索影响生命意义关键路径的目的,探究自我超越对于生命意义的影响及机制。生命意义来源众多, 根据Reker 和Wong (1988)提出的意义层次模型, 影响意义的来源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享乐主义,第二层是个人成长,第三层是自我超越,最高层是宇宙意义。其中第四层实际上是自我超越的扩展(Cloninger et al., 1993)。目前已有研究更多聚焦于前两层,围绕自我中心的意义展开(李虹,2006),本研究针对高层次意义来源进行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之间的机制探究。

Wong 等人(2021)提出自我超越的概念,是相对比较全面的。从弗兰克尔的理论出发,梳理整合其他概念,形成四个自我超越特征与内涵:自我关注转向关注他人,指的是从自我中心的关注转化为对一些更伟大的事情或者更有价值的人的关注,这是一种无私的感觉,与更宏伟的事物或者更重要的人联系起来;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道德关注以及敬畏、无私等超越性情绪体验。疫情背景下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重提自我超越的重要性(Wong et al., 2021), 刷新自我超越概念, 构建自我超越模型(Worth & Smith, 2021), 指出自我超越是苦难中个体重塑幸福与意义感的重要机制(Wong et al., 2021)。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中国本土哲学补充自我超越与生命意义机制探究。

1.2. 象征性不朽与意义 象征性不朽是一种个体拥有本能欲望去保存以及发展个人连续性与持续性的感觉(Lifton, 1973), 是对于死亡焦虑的应对。象征性不朽的核心是价值感、意义感、安全感以及超越(Kesebir, 2014)。死亡恐惧理论认为象征性不朽是文化价值观提供给个体的一种死亡超越(Greenberg et al., 1992), 对于死亡恐惧的防御主要围绕文化价值观展开。

文化价值观提供个体行为规范与标准, 自尊源于个体对于文化价值观的遵循, 当个体依照文化价值观要求行事时,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感(Pyszczynski et al., 2004)。这种价值附属于文化实体之上,文化不会消亡,个人价值即不会消失,个人因此获得随文化一同不灭的永生感(Lifshin et al., 2021)。

意义维持模型从意义角度思考死亡焦虑和象征性不朽(Proulx & Heine, 2006)。

认为必死性摧毁了个体的意义,个体主要从四个领域获得流动性意义补偿,其一就是象征性不朽。当个体面对死亡焦虑,对于生命本体必将消亡的意识,损害个体意义建构,进而产生寻找意义补偿的动机,将意义赋予到自身之外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