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质建模作为数字矿山建设的重点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已经成为研究热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文章梳理了目前三维建模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三维地质建模的空间数据模型、建模方法和目前常用的国内外主流地质建模软件三个方面,并探讨三维地质建模的未来发展趋势。
自1993 年加拿大Simon W. Houlding 首次提出三维地质建模的概念以来,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已成为计算机科学、岩土工程、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所谓三维地质建模, 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三维环境下,将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结合起来,用于地质研究的一门新技术。严格地讲,三维地质建模已经不能算是很新的技术,在国外,三维地质建模已经发展了近三十年,中国自上世纪80 年代末开始引入EarthVision 以来,也已经发展了快二十年。目前,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上取得了许多进展和成果, George Panagopoulos 等[1]提出了一种利用井数据和地球物理数据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Olierook Hugo K.H.等[2]提出利用地表地质观测与物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得到合理的地表和地下不确定区域较窄的三维地质模型,对地下矿产勘查和三维地质模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朱瑞等[3]利用物探解译成果结合少量钻孔资料快速实现三维地质BIM 精细化建模,为精细三维地质BIM 建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苏学斌等[4]提出一种地层/岩性混合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明显提高建模精度,可用于刻画含铀砂层非连续发育的砂岩型铀矿床的复杂地质结构。
三维地质建模是二维地质向三维地质的延伸,与二维地质模型相比, 三维地质模型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平面地质图表达的方式,三维地质模型拥有真三维的立体场景,可以直观表达三维地质要素(例如矿层被断层切割)间的复杂关系;高速、精确计算矿床储量;进行强大的三维空间分析与模拟[5]。
三维地质模型对空间地质体的表达将更加直观、准确和完整,信息量将更加丰富、真实可靠,地质分析将更加方便,同时为地质师、油藏工程师、钻井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对油藏的认识。三维地质建模首先在油气勘探领域得到应用,然后扩展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凡是与地下探测、地下工程、地下空间管理有关的行业与领域,极大提升了各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能力。三维地质建模存在若干技术难点和不确定性,因此,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意义[6]。
2. 空间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模型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也是空间设计与分析的基础。常见的空间数据模型大致可分为面模型、体模型和混合模型三类。具体内容见表1。
2.1. 基于面模型(Facial Model) 面模型主要介绍不规则三角网(TIN)、格网模型(Grid)和边界表示模型(B-Rep)。不规则三角网(TIN)可以根据不同测点或结点的位置和密度形成连续的三角面,能够充分利用地貌的特征点、线,较好地表示复杂地形;格网模型(Grid)适合地形表面及层状矿床建模;边界表示模型(B-Rep)是形体的位置和形状通过面、环、边、点来定义的一种模型,是一个用通过分级表示实体的方法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