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各类低值可回收物进行一刀切补贴的现状,本文以制造商、第三方回收商和消费者组成的绿色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政府补贴第三方回收商的情况下,构建了同时考虑到经济因素和环境影响的低值可回收物社会效益模型。本文以废玻璃与废纸类为例,通过理论证明和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不同种类的低值可回收物的影响程度不同,应切合各类低值可回收物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类补贴。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国民生活环境。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9)》统计:“废玻璃、塑料膜、废木料、废复合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在垃圾总量中占比30%”[1]。回收利用这些被大量浪费的低价值可回收物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更有利于资源回收技术产业的发展[2]。国外对低值可回收物的处理经验比较丰富,比如在废玻璃方面,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废玻璃回收率高达85%以上,他们的补贴模式是废弃物产生者付费给回收者模式[3],更注重市场利润有利于回收产业的循环发展,而我国采用高成本低收益的政企合作模式,政府财政随着垃圾量的增加往往变得不堪重负,这也是在我国这一行业无法有效发展的直接原因[4]。所以, 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对于低值可回收物的补贴政策还在探索阶段,比如上海市参照生活垃圾处置费用221元/t, 对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商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进行补贴[5], 但该种补贴方式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缺点。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政府补贴供应链管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Rui [6]等建立了考虑消费者绿色偏好和政府补贴的供应链成员之间无合作模型和研发合作模型, 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
Yu [7]等研究了在政府补贴下, 制造商的绿色产品生产决策问题。
江世英, 方鹏骞[8]在政府对制造商研发补贴背景下, 对绿色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绿色供应链进行了研究。温兴琦[9]等考虑消费者绿色偏好,构建了三种政府补贴策略模型, 比较分析在相同的政府补贴支出条件下不同补贴策略的补贴效果。
曹裕[10]等构建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绿色闭环供应链,比较分析了无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制造商和政府补贴消费者三种不同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策略对最优决策的影响。
上述文献大多是通过博弈论方法对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引入政府补贴或是其他影响因素讨论不同种类模型中供应最优决策的区别。本文基于上海市对各类低值可回收物进行一刀切补贴的现状,考虑政府补贴、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消费者环保意识等因素,构建了低值可回收物绿色闭环供应链,对整个绿色闭环供应链的回收和再制造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完善政府对于低值可回收补贴的方式方法。
2. 模型描述与假设 2.1. 模型描述 本文以低值可回收物制造商、第三方回收商和消费者所组成的绿色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低值可回收物制造商首先利用回收的旧料进行再生产,不足部分使用新材料,产品以价格p 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