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气单胞菌处理对斑马鱼补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9年6月28日
嗜水气单胞菌处理对斑马鱼补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嗜水气单胞菌处理对斑马鱼补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嗜水气单胞菌处理对斑马鱼补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本内容试读结束

下载后可阅读完整内容,立即下载

嗜水气单胞菌处理对斑马鱼补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将斑马鱼饲养在持续充气的自来水中,水温保持在25˚C~27˚C,取15条健康斑马鱼,用108 cells/ml的嗜水气单胞菌溶液浸泡处理24 h,3 h、6 h、12 h和24 h各取3条斑马鱼以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补体基因的表达水平。A.h处理后,斑马鱼体内C1、C4、C6和MASP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而C3、Bf和MBL的表达水平则先降低再升高,但它们都在处理6 h或12 h时达到峰值,之后其表达水平逐步降低。这表明鱼类补体系统能在短时间内对外界刺激做出应答,但是由于不同补体成分及补体激活途径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差异,它们对外界感染做出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补体系统大约包括30 多种组分,常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新鲜血清和组织液中。

多种微生物、抗体–抗原复合物等物质可通过三条不同的途径激活补体,形成具有活性的产物,发挥趋化作用、调理作用、破坏目标微生物及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等生物学功能[1]。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大面积推广,使得鱼类细菌性疾病暴发较频繁,成为水产养殖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2]。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h)是一种很常见的致病菌,可引发细菌性败血症,能感染斑马鱼、银鲫、草鱼、青鱼及中华鳖等绝大多数淡水鱼类,也能感染虾、蟹等水产养殖种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3]。

本实验以模式动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研究了A.h 浸泡处理对斑马鱼体内补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补体系统在鱼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关于鱼类免疫机制的认识。

2. 材料和方法 2.1. 嗜水气单胞菌的培养 将A.h 菌株接种于TSB 固体培养基,28˚C 培养24 h 后挑取单菌落于TSB 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5 h 后离心收集菌体并将其重悬于灭菌PBS 中,梯度稀释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取适量菌悬液加入1 L充分曝气的自来水中制成108 cells/ml 的A.h 溶液。

2.2. 斑马鱼的饲养与处理 将花鸟虫鱼市场购买的斑马鱼饲养于玻璃缸内。缸内连续充气,温度控制在26˚C~28˚C 左右,每天喂食2 次。驯养两周后取15 尾健康斑马鱼放入108 cells/ml [4]的A.h 溶液中,0 h (对照)、3 h、6 h、12 h和24 h 各取3 尾抽提总RNA,检测补体。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