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自动站实况降水观测资料、风云2号卫星资料及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FNL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7日河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环流形势场上,本次过程是西风带槽脊与副热带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副高偏北,贝加尔湖南部至河套南部为宽广槽区,南部阶梯槽为前倾结构,低层存在风场切变线,且700 hPa上的西南低空急流为降水区输送大量的暖湿气流。副高西伸北抬,南北方形成阶梯槽,配合弱冷空气南下,低层风场出现辐合,是造成本次强对流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水汽通量输送中心和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几乎叠置,动量下传促使低空急流形成,显著的差动平流,不稳定能量的大量积聚、地形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能量的出发作用为本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动力、热力和不稳定条件。
短时强降水是内蒙古地区夏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内蒙古地域辽阔,沙漠高原相间分布,气象观测站点相对较为稀疏,而暴雨具有持续时间短、强度大、局地性强的特征,极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气象衍生灾害,具有很强的危害性,预报短时强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内蒙古地区气象预报的重点和难点。
夏季的极端降水事件是内蒙古地区的常见灾害性天气之一,对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洪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1] [2]、不同季节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机制分析[3] [4]等前人已做过一定的探讨。陶健红等[5]对河西走廊特定地域下暴雨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对流层中层形成的异常偏东气流为河西走廊西部暴雨的形成提供了较强烈的水汽输送,且受高原低涡及其前部弱高压脊的共同影响,将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 不断输送至河西走廊以西地区, 贡献于该地区的水汽辐合。
孙尚瑜[6]对2016 年8 月16~18日巴彦淖尔市南部的极端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为:在200 hPa 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出现辐散、在700 hPa 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出现辐合、在500 hPa 副热带高压外围存在短波槽东移以及在700 hPa 存在暖湿切变为暴雨提供了较好的水汽以及动力条件配合。
国内外的众多气象工作者们已经就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基本条件、影响暴雨形成的不同尺度中的天气系统、产生暴雨的动力机制等不同方面,对发生于全球范围内的众多暴雨个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 得到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于暴雨的认知水平和预报能力[7] [8] [9] [10]。
然而,由于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突发性强,强度大,以及影响因子众多的特性,仍有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仍需对短时强降水做更多深入的探究。本文通过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云图以及地面降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