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构建好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规划,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丰富教学活动与内容,还可以提升校园管理工作的质量,也可以推动校园管理工作向现代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文章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规划智慧校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在分析了规划建设原则与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总体建设目标、一般功能设计与网络基础建设规划思路与措施,在高职院校智慧网络生态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一整套科学、可持续化发展的智慧校园应用建设指导体系,所以面临各应用系统直接信息交互能力较弱的问题,造成各应用系统信息孤立,难以达到当前职业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需求。另外,由于部分学校现有的业务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模式不统一,导致其更新、维护困难,且维护成较高,亦不利于智慧校园建设[1]。因此,高职院校在智慧校园的规划建设中应通过对各组织业务活动的分析、细化、分解,以进一步统一智慧校园的编码规范,建立完备的信息标准,同时将校内的各项业务流程有效地串接起来,实现各种应用的互联互通,以加快学校一体化系统建设。另外,重点采取信息化的手段,加快职业教学变革。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借助智慧云平台的教学资源,实现高效教学资源共享,以帮助教师高效备课,再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在线教育,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以加快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
2. 智慧校园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兼容性原则 首先,考虑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建设工作经历了多个时期,不同部门的数字化校园管理体系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应用结构与应用功能,并且部分系统在学校的应用时间相对较长,师生在系统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使用经验与信息数据,若在智慧校园系统构建过程中,学校方面完全摒弃传统的信息系统,那么不仅会造成数据的大量浪费,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师生使用信息系统的难度。现阶段为了减少上述问题的出现,学校方面在建设智慧校园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在明确自身管理工作需要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师生使用传统信息系统的习惯,遵循兼容性原则,构建可以维持传统信息系统现有应用体验不变的智慧校园体系[2]。
2.2. 稳定性原则 在构建智慧校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智慧校园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与时效性,还需要对智慧校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验分析,在确保智慧校园整体稳定性能够满足学校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再将其应用到教学管理活动中。具体来说,现阶段并不存在绝对完美的技术与产品,实验室环境下智慧校园的测试效果与其投入使用后的实际应用效果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别。现阶段为了保证校园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智慧校园体系构建活动完成后,需要参照其他学校在智慧校园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其